延光錫在TIWA的演講摘要

20081031 19:00

延光錫在TIWA的演講摘要



斷斷史


1947 濟州島事件

二戰後美蘇分別佔領南北韓,美軍當時在南韓作了一些社會調查,發現社會的主流意識偏向左翼思想,美國大感困惑,持續打壓左翼人士,濟州島事件是時間比較晚,但最慘烈的一次。

1950 韓戰

死了上百萬人,是世界上單一戰爭死傷人數最多之一役,後來很多人在理解分析韓國人的個性與文化,認為韓戰產生很大的影響。(不過是怎樣的影響他沒說,也忘了問… )

1980 光州事件

朴正熙1979被暗殺後,全國戒嚴,但也出現了讓社會運動見鏠插針的機會,1980首爾及各地陸續出現大規模的抗議活動,市民、工人、學生都上街,這是朴正熙1960年威權執政以來首見的街頭運動,有人稱之「首爾的春天」。在首爾市政府聚集的群眾規模龐大,要求建立民主政府,但過去沒有運動經驗,來了這麼多群眾,卻不知道怎麼「做運動」,當時的運動幹部內有些爭論,後來幹部宣布在首爾就地解散,大家回到各地繼續進行抗爭(所謂的「回軍」)。幾天後,全斗煥派軍隊暴力鎮壓在光州抗議的學生們,很多知識份子與學生因此很自責,認為如果當時繼續在首爾抗爭,也許能推倒全斗煥政權,也就不會有光州事件。

但重要的是,從這次事件之後,知識份子與學生們開始思考,要如何搞運動,於是開始正式分析研究韓國的社會狀況,思想的資源是來自馬克思理論。有些學生開始進入工廠,組織工人,實現改變社會的理想。

1985 九老同盟 (大罷工事件)

九老是首爾中小型工廠很密集的地方(嗯嗯,我們第一次去找小虹位在九老區的學校時,就在工廠區裡迷了一段小路),工會聯合進行大規模的罷工,這個事件的意義在於,學生與勞工成功的結合,也開啟了1985-1991韓國勞工運動的黃金年代。


路線之爭

另一個重點是他分析了1980年代以來韓國左派裡的大辨論(持續到現在),他們的分歧出現在分析社會的矛盾是來自帝國壓迫還是階級壓迫。

NL(national liberation)路線

反帝、民族解放、重視邊陲依賴分析。政治立場認同北韓的社會主義,主張南北和平統一,對抗美帝。

PD(people’s democracy)路線

相對而言,比較重視階級分析,批判南韓國家壟斷資本主義。政治立場不認同北韓史達林主義,追求民主的社會主義。

這樣的爭論到了90年代之後,發展出更廣的政治光譜。(見圖)



討論:韓日的經驗比較

討論的時候,yukiko問了一個很棒而有趣的問題,他說他是90年代在東京唸大學,唸的是中國現代史,而在日本唸中文系、中國史的學生多半都有些左傾思想,他想問問也是90年代在首爾唸中文系的光錫,韓國也有類似的現象嗎?


答案是:沒有。為什麼?因為南韓中文系的老師都是留學台灣 XD,這也許也可以回應光錫在介紹韓國左派的光譜與路線的時候,大家有沒有發現南韓沒有「毛派」?因為過去在南韓,毛派會直接跟北韓畫上等號,是不可談的禁忌。所以南韓的左派營養,是跨過身旁的北韓與中國,直接連結上遙遠的西方理論。(台灣的情形也很像吧?!帝國壓迫與階級矛盾的糾纏歷史地反覆裹繞)

然後,接下來我們看了紀錄片「天安門」的後半部,這與光錫的演講無關,純粹是因為上次TIWA辦活動的時候沒有看完,所以演講完繼續看。


結果看完之後心情整個更複雜了,當然也可以簡單的罵罵:中國政府真是專制獨裁,居然這樣對付手無寸鐵的民眾與學生。但是跟著西方導演的鏡頭與敘事立場,看著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國,我們欲拒還迎的想接受什麼?又要拒絕什麼?



1 意見:

KatieC 提到...

真是認真啊 還畫了表格 嘖嘖嘖!!
可是妳的字體怎麼特別大號呀??